close

5130001143_L_5130001143_250x350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某個快樂的國家,人民和國王都齊心,生活無憂無慮。但是有天一個不肖的惡人在井水中加入會使人發瘋的藥,而王宮因為無法進入,以至於國王沒有喝到惡人下藥的井水。第二天,全國百姓喝了井裡的水後全都變成了瘋子,但國王例外,自此之後全國上下只有國王和大家不一樣,於是便有人說國王發瘋,不正常了。如此是非顛倒的日子讓這個國家不再快樂齊心,最後,國王決定也讓自己喝下那加了藥的井水…。

 

芥川龍之介《河童》的故事大意與上述寓言雖不盡相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故事裡的主角說他在偶然之間進到河童國度,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也認識了河童詩人、河童法官、哲學家、音樂家、學生…等等,他學習河童國的語言和文字,慢慢了解他們的婚姻制度、律法、社會習俗、以及宗教信仰。

一開始,他認為河童國所以規定和習慣都是可笑的,不但與人類社會大相逕庭,甚至有些現象無法用人類數千年以來的邏輯思維來解釋。然而,像溫水煮青蛙一般,主角就在這種種衝突的觀念中逐漸適應了河童國。

某天主角有了思鄉情緒,決定離開河童回到原本的世界。但不幸的是回到人類世界之後,他不再認為人們所有行為是理所當然,他變得討厭人類生活,無法與人類生活。相對的,因為他說著大家聽不懂的語言河童語所有人以為他發瘋了,便將他囚禁在瘋人院,而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斷重覆著說自己正常、別人卻永不相信的話…。

 

OhxIgFLU0jfw3b1d4g8EgrSQo1_400  

芥川龍之介寫完《河童》之後自殺了。

日本自殺的作家不少,除了芥川龍之介,還有三島由紀夫、太宰治、川端康成,有人認為這些作家入世太深,有一種想把自己視為普通人的執念,但我卻覺得是作家思維纖細,寫作太多、思考太多,也活得比別人用心的緣故,太用心就容易有心靈疲憊之感,人生不快樂都是他們痛苦的根本。

 

發瘋和自殺雖沒有直接關係,但兩者的元兇都是痛苦不快樂。《河童》故事中也提到河童詩人德克自殺了,動機不明,主角約了河童學生羅布一起拜訪河童長老,了解河童世界宗教的意義。

這一段其實很重要,如果故事主角是芥川龍之介心靈的隱身影射,他在河童國遭遇到的情形都是芥川龍之介對世事無言的抗議,此外劇情安排主角最後被關到瘋人院,也是芥川龍之介對無法違抗的現實所設計的心靈出口,這樣的悲哀,正像上述的寓言故事─國王無法逃避,只能讓自己也跟著發瘋。

 

每個人在世,都有自己的苦,能堅強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者。蘇格拉底曾說:「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份。」人生課題人人不盡相同,卻人人都有責任完成。

 

摘錄《河童》中馬克哲學家所寫的〈傻子的語言〉:

1.傻子永遠相信他以瞤都是傻子。

2.我們之所以愛自然,也許是因為自然不會憎恨我們,或妒嫉我們的緣故。

3.最聰明的生活是一面輕蔑著時代的習慣,卻毫不破壞那習慣地生活著。

4.我們最喜歡誇的東西,常是我們所沒有的東西。

5.我們的生活上必要的思想,也許在三千年前便已竭盡了。我們不過是在舊火燄上加著新的木柴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