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邁入百年,台灣終歸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遺產,過去雖是日本殖民地,但花蓮鳳林鄉林田山林場,在民國50年代伐木事業鼎盛時期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當時名為「森坂 」的山崗小村,住著四、五百戶人家,擁有學校、電影堂、購買部、公共食堂、火車站、修理廠、醫務室、市場、冰果店、米店、洗衣部、理燙髮部等等,是一個食衣住行育樂俱全的聚落。這種因為開採大自然資源而成形的典型社會,彼時的盛況並不亞於現在大都市。
人類創造歷史也承傳文化,首先是一批外來侵略者的資源掠奪造就了人文衍生,接著是政府禁令才讓此處山林回歸自然得以休養生息,如今則是思古懷幽的心緒回顧歷史洪流中的一切劇情演進。木造日式建築、鐵軌木枕、大大小小石階、簡單而質樸的牌樓,一一呈列於蓊鬱蒼翠之中。
如果,我貿然來到此處走走停停隨興拍照;或是,我先預讀史料然後在景物之中應證前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兩廂情境對照之下,個中滋味必然有所不同。因此,這趟旅遊出發前不少同事問我同樣的問題:「林田山是怎樣的地方?」如果,我說這是一個日據時代以來,林業開墾人民群聚生活圈,有歷史建築與文化展覽,這樣的答案通常會引起對方些許驚訝;或是,我補充說明此地當年媲美九份,熱鬧繁華,有「小上海」之稱,則又會看到閃爍而期待的眼神。
我們對歷史了解太少,我們不知道文化的可貴。同學曾說:「建國百年,文化古蹟之旅到處都是,但為何怎麼看都是一些日式建築、紅毛之城?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百年建築卻看不到!」真是這樣的思維嗎?這片土地曾經是西班牙、荷蘭與日本殖民地,總免不了留下那些國家那些世代的印記,而這些文物古址正是所謂的遺產,歷史則是這片土地的履歷表。
當我進到木造中山堂,想像無限幽微。
我想像多年前的過往,居民匯聚,悲歡離合交融,當年的孩童在歷經人生風霜之後若再回到此處,必是不勝感慨。他將撫摸著長木椅,回憶曾經躺在椅上午眠;他又瞪視著舞台,回憶曾在此處看過的每一齣電影。
一個城市興起可以有計劃的執行,然而當它的資源、氣候環境與法令有所變化,並且不再令城市之人願意居住時,它的聚散和去留就顯得悽然。理髮店前的時間登記牌、灰黑與深褐色木屋、住戶們比鄰的蜿蜒小巷道,難不成這是時光隧道的出入口。人身會衰老頹敗,文化卻歷久彌新,過去的人,此刻的你我,都將消失在時光推移的無窮未來裡,然而這座林業文化仍巍巍聳立,是人類的故事、台灣的故事、世界的故事。
11月,是適合旅行的季節,氣溫不太冷,也還有陽光,這人去樓空的山城,路很寬敞,很幽靜。
註:此文為2008初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