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SARS盛行時,南部就職的證商結束分公司營業,於是我搬移到台北西門町居住,此後開啟了與萬華的不解之緣。
當時住在老舊大樓『獅子林』的小套房中,在建國花市認養了一隻米克斯Mickey,才一個月大。沒多久時間我感覺房子變小,牠的籠子也變小,只好搬到淡水紅樹林改住三房兩廳的電梯大樓。不到一年又搬到家,原因是Mickey喜歡狂叫,叫到鄰居受不了,履次在門口貼字條,要我自愛自律;此外,也被管理員責備,連鄰長都來了,要我好好處理。我只好孟母三遷,回到萬華柳州街,家樂福那一帶。在這裡Mickey一樣照三餐鬼叫,但因為頂樓加蓋有空中花園,牠也歡喜。這一住竟然過了三年。
每天在成都路西門捷運站六號出口附近下車,繞過紅樓,或穿過紅樓廣場露天咖啡區,我低頭思量工作情形,一面暗忖晚餐要吃什麼?西寧南路、成都路、峨嵋街、長沙街、昆明街、貴陽街,都是我尋覓晚餐的路線。然而,我從來不曾為紅樓佇足,甚至,不知道它原來是個老古蹟。
即便三年後我搬至淡水,卻因緣際會換了工作,公司就在長沙街,每天一出西門捷運站一號出口,紅樓就在眼前。國外觀光客、學生、傳播公司拍片、演唱會、露天市集、或各式各樣行銷宣傳活動及造勢,仍舊無法拉住我匆促的腳步,挪出我的忙碌的心靈。
身邊太熟悉的事物,最容易被忽略,甚至2010年經朋友推薦,幫紅樓暑假活動【鬼轟趴II-〈媚狐祭〉】寫角色文案後,也沒進到紅樓觀賞演出,唯有活動宣傳期間曾在廣場前對扮鬼的學生遠距離研究了一番,以確認是否符合筆下所寫的角色個性。直到某天與格友丁丁首次晤面,約在紅樓旁的門卡迪咖啡,當時竟是驚訝的說:「廣場上怎麼越晚人越多。」
我不曾試著了解紅樓,雖然它每天出現在我生活中,直到今年2011夏天,因緣成熟,我終於第一次踏入紅樓。
紅樓迄今已百年歷史,為一八卦造型的公營市場,如今在它過去歲月中分段,以日據時期、戲劇時期、電影時期及多元時期區分,並經由文創發展成幾大區塊,其中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紅樓茶坊、中央展區、百寶格、精品區、十字樓16工房、南廣場露天咖啡區,及北廣場創意市集等。
最喜歡的角落應算是「多寶格立體型錄」http://www.redhouse.org.tw/ActiveWebSite/02-2.html,玻璃方框中擺放了充滿回憶的舊照片,舊物品,那是屬於某種集體記憶,還給歲月的。之於我個人,舊算盤、舊式電話,是屬於老家記憶,歸還給親情的。
當然,躲藏在某一小處,鉛印字模,以部首排列的老式中文打字機,烙有我高中時期的青春年華。下課後到鎮上的排版印刷公司學中打,一字一擊,敲出檢定好成績。然而誰料想得到,所有中打技巧,盡在二十一世紀的電腦鍵盤上消失,當年另一術科的英文打字,如今也只能在國外的黑白電影中看到它叩叩叩,由左到右,推一下,再由左到右。
參考資料:紅樓百年特展
http://www.redhouse.org.tw/ActiveWebSite/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