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黑蘭.jpg

 

你相信世界上有天使嗎?如果天使站在面前,你認得出來嗎?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伊朗女孩瑪莉娜‧奈梅特的回憶錄,故事裡用血淚寫下她年輕生命的困頓和迷惑,然而有些往事光用同情的角度回首,是否失真?靈魂與身體在不同時空是否會呈現不同重量?故事中有許多內幕是我們不熟悉的白色恐怖、兩伊戰爭帶來的家破人亡、以及政權更迭的黑暗,她孤獨的人生道路顫顫巍巍,全憑宗教信仰的支持才能平安走過,經歷著實令人鼻酸;尤其當她被迫放棄自己的信仰,並要求認同凌虐她的何梅尼政權時,為了生存,只能讓自己與靈魂一分為二。

瑪莉娜在德黑蘭長大,信奉俄羅斯東正教,天生是心細敏銳的孩子,宗教寄託是她心靈的歸宿,16歲那年因為批評政府當局,被何梅尼政權逮捕,關入專門刑求政治犯的艾文監獄,在獄中看盡生離死別與性命的脆弱,後來在槍決前一刻被問訊官阿里救出,強迫改信伊斯蘭教並下嫁給他,在這當中她時而滯留監獄、時而居住於與阿里共有的家、時而與阿里家人聚會,但她恨透這個男人,認為死亡可以重生,嫁給阿里卻成了他的終身囚犯,直到阿里被暗殺身亡,透過阿里父親奔走才將她從監獄釋放。

 

二年的囚禁歲月她企圖忘記,然而忘不了卻也沒人肯與她討論,直至離開伊朗到加拿大定居,二十年後才寫下這本書。說句真話,我不喜歡瑪莉娜,不喜歡是因為她太任性、完美主義、也太天真,然而她也有良善的一面,堅持與自我肯定,人的一生多由自己的個性主導,她畢竟勇敢走過這最大的試煉和苦難。

 

瑪莉娜與父母並不親密,反而阿姨更深知她細膩的思緒,叮嚀她別因為年輕的理念與當局不符,或是義憤填膺的氣慨使自己陷入危機,但她屢勸不聽,終將讓自己身繫囹圄。出獄後,她責怪家人對她的痛苦不聞不問,氣母親將她的書與奶奶俄文遺物消毀,母親說一切都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共產黨人。試想這樣的時代,悲劇不只發生在某人身上,每個人有自己的擔憂和恐懼,作者瑪莉娜埋怨母親不關心她的同時,她是否也設身處地了解犯人家屬是否也同樣蒙受著未知的焦慮?

 

此外她與父親要錢離開伊朗時被拒絕,在書中寫下:「我終於得面對這殘酷的事實,父親永遠不會為我犧牲。」這段文字很使我難過,她希望父親用自己的老本送她離開,但是她可曾想過帶父母一起走?如果只會憑自己角度埋怨任何事、罪怪父母,那麼她有什麼立場愛那些死去的朋友,甚至在書的開端便寫著獻給現在的丈夫、孩子以及監獄的朋友,和死去的囚友?反觀為救她而死的阿里呢?

 

瑪莉娜是充滿正義之聲的人,不平之事無法隱忍不發,各式各樣緊張的情勢,都在在將她恣意妄為的行徑推入險境,這是年輕人意氣風發固有的莽撞,因此被補入獄合該是意料之事。縱然有人懷疑這本書的真實性,但我認為回憶的故事或許有所潤飾,但它終究是發生在人生菜單上的料理,我們可能遺忘了當下滋味,卻對食材與感受永不會忘懷,因此就算我對瑪莉娜的想法多有置喙,但同樣相信在她心靈深處仍然渴望得到救贖。

 

作者相信天使會在危難時出現,於是行刑前一刻阿里救了她,再致力奔走讓瑪莉娜從無期徒刑變成三年,可惜的是,她對他的感覺只有害怕、恨、氣憤。固然阿里說瑪莉娜如不肯嫁他,將傷害她的家人,然事後她也懷疑這樣的恐嚇,其實是阿里為了幫助她脫離險境。阿里有個伊斯蘭家庭,開明的父母與寬裕的家境,對於兒子愛上政治女犯抱以接納的心,確也感動著瑪莉娜;阿里身為問訊官,對於囚犯縱有十萬個同情也無能為力,他無法解救每一個人,而諷刺的是他極力解救的愛人卻對他的愛無以回報。我不懂,瑪莉娜為何無法努力去愛一個愛自己的人,用生命照顧自己的人,阿里甚至死前還要求父親救她出獄。這些都是貴人,然她並未送出任何感謝的文字。

 

感情的自由、宗教的自由與政治立場的自由,當它們無法逐一在天平上秤量時,哪個選項是至死不放棄的,這屬於自由心證,不可兀自定錨,作者瑪莉娜那顆年輕奔放的心,經過生命粹煉,誰擁有高尚的情操?誰有美麗的靈魂?相信事發二十年之後的她,回首這段血淚往事,都該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與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