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20746.JPG  

1.《岡山樹色新》

2.《鄭愁予詩選集》

3.《香水》

4.《上海王》

5.《葡萄熟了》

6.《說吧!香格里拉》

7.《邊境‧近境》

8.《蝙蝠》

9.《太陽神的影子》

10《大英博物館日記》

11《草原底盛夏》

12《荷蘭一又五分之二的雨》

13《一天零一天》

 

坦白說,寫了二年的閱讀記錄,卻都無關心得,僅僅是記錄著我每個月來對於書籍或閱讀的體悟,所聽、所說、所想。已經二個月過去了,《儒林外史》仍停留在范進中舉的事件當中,5月初閱讀這本書的用意是希望自己的用字遣詞能夠精簡,刪除贅詞。我當然不會去看唐宋古文,畢竟清末的章回小說相較之下白話許多。

 

到朋友公司聊天,朋友說某天一位老先生帶來一份手稿,要求印刷成證書並裱褙,數量約一千份。老先生照著自己的手稿緩緩口述,朋友謄寫。二人唸著聽著,唸的人與抄的人都沉默,因為兩行清淚在老臉上縱橫,以及兩道熱淚在朋友臉上綿延。

『機緣使我們一千多位同學,……。遊子背井,離老家,聚新家。從幼經戰亂,長受生離。垂老返鄉,人事全非……。這是我們一代人的故事。子女輩相處數十年,我們的遭逢,半經歷,半耳熟,孫輩之後,譜學既失,環境不同。一代人又有各自的故事,淡去祖先記憶,本屬當然。遙想將來,白首再聚之樂,……。如後人有意追溯基因之源,不論你留居台灣,回籍大陸,移居國外。我之有後,你之有今……。』

 

朋友是外省二代,自是文章中所指之人:「子女輩相處數十年,我們的遭逢,半經歷,半耳熟。」我能想像當時的畫面,老者宛如對著子女輩感慨涕泣,朋友宛如下對上聆聽自小到大半生不熟的故事。是的,這樣的世紀回憶不乏在閱讀中得知大略輪廓,但不管怎樣都不比朋友的感受深刻。突然朋友解圍似的說了一句:「老先生,你文筆很好喔。」淡去了當下的尷尬。當然,這只是故事的上半段,下半部則是老者身份的公開,竟是來頭不小。不過這是後話,無關此文。

 

朋友是出版界人士,他轉述事件的用意,是想表達過去一再跟我耳提面命的,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所說,文章必須輕、快、準、顯、繁。於是我說正好在看《儒林外史》,目的就是要學習『準』。朋友沒回應,好像不予置評吧!

 

不過我已經打算用一年的時間看完《儒林外史》的心理準備了。

 

SAM_0873.jpg   

 

<<前往2011/07月份                                                                      前往2011/05月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