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著》
2.《海子作品精選》
3.《目送》第2次閱讀
4.《好一座浮島》
5.《蛙》
6.《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第4次閱讀
7.《女館》
8.《散文讀本》
9.《我能否相信自己》
10《除以一》
11《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12《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13《我愛故我在》
14《如何閱讀一本書》
自從發現一句話能讓二個不同的人聽出完全不同想法時,我才知道原意解讀的重要。自小就有速讀習慣,看過的書也相隔許久才會逐漸淡忘,但對於過去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我所知道的速讀】一文,有人批評我求快、求廣,不求品嚐和理解,真是如此嗎?我不禁要如莊周大嘲惠施:「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
《如何閱讀一本書》與書友交換入手多時,直至去年11月參加幼獅文藝寫作班,晶晶老師提到該書曾要讀者剖析小說的架構,於是她才知道如何創作小說。終究,先得學會聽懂,然後才學會說話。如今我在此書中找到答案,肯定自己的閱讀習慣。
曾有書友詢問關於我的閱讀習慣,基本上若是現代翻譯小說,由於譯者通常用字通俗,用義淺白,所以速度相對較快,即《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定義之「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有道理嗎?它啟發了我什麼?反之若是現代華文創作,不管是小說或散文,繁體或簡體書,我都用書裡所說的「分析閱讀」方式──咀嚼與消化,有些華文創作文辭優美,意境深遠,我反芻再反芻,看作者如何形容一道光射進屋內,如何在幽暗午後寫心底的寂寞,所以閱讀速度就慢了,甚至某些段落太動人,我會朗誦,然後覺得快樂。最後本書中也提到「主題閱讀」,類似南方朔先生所說,閱讀不能見樹不見林的閱讀方式。
過去我仍接受出版社試讀活動時,常常為了讀後心得苦惱,喜歡的書怕自己情感溢於言表,寫不好;不喜歡的書也怕自己虛情扭捏,寫不好,《如何閱讀一本書》教人怎麼在一本書上頭下功夫,了解自己正在閱讀的書,才有資格評論它,或是說出更多正確的感言。喜愛閱讀的人都應該先讀過這本書。
今年以來嘗試買了些大陸版的簡體書,一來便宜,二來擁有許多在台灣沒發行的讀本,有趣的是去年12月閱讀的大陸簡體書《饕餮青春的二十個瞬間》,竟是台灣大塊文化的《青春,饑不擇食》,作者同樣郭小櫓,翻譯略微不同,猜想原著應是英文書寫。兩相比較,大陸翻譯大多口語化,雖然直接,卻很貼近原意,畢竟都是喝對岸文化的奶水,台灣譯者書寫力求優美,會在文章段落中尋找通順兼具情境的語句。兩者我都喜歡。
《青春,饑不擇食》篇章中提及大陸詩人海子﹙又名查海生﹚知名新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太喜歡這首詩,於此再次謄寫: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查海生)
為了這首詩,我特地到公館找了某專門進口大陸書籍的書店,買了本《海子作品精選》。
因為試讀,我喜歡郭小櫓,因為郭小櫓,我認識海子,因為海子,我愛上新詩。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