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 死後四十種生活        死後四十種生活.jpg

作者 /大衛.伊葛門

譯者 /郭寶蓮

 

 

 

台中科博館的展覽室中,有一道天文遊戲,

100 也就是一公尺,到1010 我們便能看到整個銀河系;相對的,

100 10-10 我們也看到了碳原子,正彷彿在宇宙中見到的星系一樣。另外

1+2=3

8-5=3

103-100=3

8-6+1=3

看出什麼嗎?看到答案都是3,然而題目是:「答案是3的問題有多少?」;若要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生命和宇宙,那麼透過光的傳播和折射,黃花吸收光譜的所有的色光,不被吸收的“黃色”就反應出來,因此黃色其實是不被它吸收的,所以花朵自己真正的顏色應該是那些被它吸收的才對。上帝本是一切可能、一切的沛然無窮。有些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所有的答案都是問題的衍生,問題的原由才是我們一生必須追究的課題。 

對於死後的世界眾說紛紜,《死後四十種生活》極具科學幻想的意味,調入人生哲理的凝想,讀者可以用嚴肅的心情拜讀,也可以用輕鬆的姿態吸收知識,作者以他科學人的背景做出種種揣測,編寫了四十個小故事,假設演繹、推理歸納之生命存在現象,讓讀者在教條的思維之外,能有更豐富、更具想像力的接納之心。如果你的想像力夠富厚,你對超出知識範疇外的事物有著熱烈的求知欲望,那麼不妨看看科學家在天文之中如何解釋生命的意義。

註:本文榮獲【2010誠品小說節-我讀我評我推薦】---08/30書店職人精選

http://www.eslite.com/html/event/100720_novel/Commend.aspx?pageno=3&Period=830

 

 

 

書名/ 三杯茶2normal_4bf26f1f23558.jpg

作者 /葛瑞格.摩頓森

譯者 /劉復苓、張毓如  

我們跟某些地區某些人的緣份,是來自前世或是佛性?1993年登山客又是護士的摩頓森攀登世界第二高峰「殺人峰」K2失敗,在生死存亡之際被科爾飛村民搭救,摩頓森感恩之際發現,當地沒有老師沒有學校,小孩只能坐在戶外的泥地上上課,於是摩頓森允諾了他們一個雲霧間的學校…… 

所有、所有的一文錢,所有、所有的愛心,都將化身幸福,飛越萬巒高山。過去摩頓森的父親致力於「吉力馬扎羅山基督教醫學中心」的願景,正如他現在之於阿富汗山區的教育,摩頓森雖然錯失自己小孩成長中的許多第一次,但就在他自勵自策,滿足於其他小孩的夢想和願望時,無形之中早已潛移默化,兒子開伯爾有朝一日,將會如父親珍視祖父的大願與高尚情操,上行下效摩頓森愛的言教與身教。 

摩頓森情願當個掌心向下的人,奉獻、付出、燃燒,這份愛是火炬,如佛陀所說:「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摩頓森的愛,不曾減損,他種的福田,現在翻山渡海,未來將萬世流芳。

 

 

 

書名/ 姊妹The Help姊妹.JPG

作者 凱瑟琳.史托基特

譯者 王娟娟 

《姊妹》寫的是六0年代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一群黑人幫傭的故事。白人女孩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康斯坦丁帶大,大學畢業返家後康斯坦丁卻忽然不告而別,她決定找到這位對她視如己出的家傭,故事便自此牽扯出黑人在美國社會的弱勢和不平等。在白人家庭對黑傭來說宛如世襲工作,由於過去祖先是家奴身份,她們從小就被灌輸如何有條不紊做好家事工作,以及如何與白人雇主應對進退,她們不曾有過夢想,更遑論逾越白人所界定的規則線。 

單就小說原意,很明顯的是一個關於種族與奉獻的故事,而透過作者凱瑟琳.史托基特,將自己出生背景用演繹方式羅列出許多角色,再取黑傭愛比琳、米妮、以及白人女孩三人,以第一人稱手法分述一條縱線故事,交織了一個黑白二元對立的畫面,互相投射在同一舞台,表面看似相融卻又衝突;看似齟齬卻又平和。 

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氛圍掌握得十分恰當,人物個性的描述也堪稱細膩,每個對話、舉手投足都富有生命力,充滿了想像畫面,任何角色都有獨特的筆觸將之鮮明生動起來。尤其終其意喻,三位女性都了解自己人生的方向,不管是出於自願或被迫走向不一樣的未來,但起碼她們都決心放手一搏,不再讓宿命或恐懼捆綁著她們的一生。

 

 

 

 

書名/ 家傳大煎鍋家傳大煎鍋.jpg

作者 /布萊思.寇特內(Bryce Courtenay

譯者 /吳宜潔 

《家傳大煎鍋》的故事藍圖宛如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上位者不知民間疾苦,百姓在求生的遷徙中,交織出饑饉和無奈的氛圍,並且綿延出故事的韌性,同時也因為主角(或說掌鍋人)的堅毅卓絕(只要能填飽大家的肚子,便又有活下去的希望),帶領所有分食鍋內盤飧的人前往幸福的應許之地。 

1917年第一次革命沙皇被廢之前,人民過著政權壓迫,生存條件苛刻的日子,書裡作者妻子的外祖母「摩西太太」──自稱莎拉的猶太少女,目睹家園慘遭哥薩克騎兵殺戮,她背起大煎鍋、穿著死者的皮靴與耐寒大衣,遠走他鄉,延途他們各自述說自己一生的故事,宛如當晚的外燴主廚,料理著歲月的酸甜苦辣。 

聰明的少女利用食物毒死丈夫,為自己找到自由;被推舉成為「鹽王」的窮鐵匠,為了愛情放棄財富,卻引來殺身之禍;皮革商之女一心夢想成為空中飛人,離開父母投身馬戲團後,開始了一生滄桑與背負國仇家恨的序曲;丈夫被陷害而發派西伯利亞,傷心的母親謊騙女兒,父親將帶著會寫信的貓成為埃及豔后御前外科醫生。作者布萊思.寇特內書寫每一段故事就像烹調一道道佳餚,他知道讀者嗜吃的味蕾所在,搓揉捏搗,精燴出一盤盤生命的筵席。

註:本文榮獲【2010誠品小說節-我讀我評我推薦】---08/23書店職人精選

http://www.eslite.com/html/event/100720_novel/Commend.aspx?Period=823

 

 

 

 

書名/ 送行者: 禮儀師的樂章 (2DVD)納棺夫日記.jpg

作者/瀧田洋二郎 Takita, Yojiro 

「家」,怎麼定義?小時候父母在的地方是家;長大後與配偶住的地方是家;老年後兒子住的地方是家?!生命無常,原著《納棺夫日記》改編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是從事納棺工作三十年的作者青木新門先生,當初所始料未及的。電影已將原本的日記故事化,每個環節處理得相當細膩,對生命的尊重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原本無法接受這一行業的家人,也因為受到主角大悟的大愛感召而認同。 

生命短暫,認清時往往也即將到達盡頭,逝者踏過這道門,不再過問紅塵俗事,但家屬間的不滿和隔閡,卻隨著喪禮越演越烈,遺產、法事的選擇、將自己的不捨與痛苦用指責別人來舒緩,等等…。這也讓我想起家母過世時,姐妹間因為各執立場而無法協調,隔年家父相繼去世,諷刺的是我們則有經驗一般,默契了起來…。 

曾經父母在的時候,笑聲和喧鬧充斥著老家客廳,如今,一切卻都恍若隔世,滿地白蟻橫行,小時候的回憶,同時也被塵埃封存、被白蟻啃嚙了。養生送死來自對生命的尊重,如果有幸在這輩子共同成為家人,何不珍惜短暫的數十年光陰,好過所有自責或遺憾,更勝過棺木喪禮的盛大隆重與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