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姊妹.JPG

 

有一種鳥叫喜鵲,集體行動,有地盤意識,踏入其領域的鳥類會遭受攻擊,巢寄生習慣,將卵產在其他鳥的巢中,由其他鳥類代為孵化和育雛繁殖。

 

《姊妹》The Help)這本書說的是六0年代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一群黑人幫傭的故事。在白人家庭幫傭對她們來說宛如世襲工作,由於過去祖先身份是家奴,她們從小就被灌輸如何有條不紊做好家事工作,以及如何與白人雇主應對進退,她們不曾有過夢想,更遑論逾越白人所界定的規則線。

孩童用心看世界,大人用腦看世界,這群黑婦用無私的愛帶大白人孩子,諄諄教誨上帝眼中沒有異己的大同天下。然而這些孩子長大後開始用有色眼光看種族,看權勢與財富,區分你我,並厲聲訓斥當初養育自己的幫傭,接著再用同樣的方式把兒女丟給她們輔養,這一切正如上述喜鵲的社會行為一般。

 

美國在林肯總統的努力後,即使經過多年,仍舊有著黑白不平等待遇,種族隔離政策讓黑人不能使用白人圖書館、不能上白人醫院或商店、甚至不能上屋子裡的客用廁所,他們小時候在黑傭懷裡磨蹭,長大卻直指黑人帶有病菌。這樣的種族劃分觀念直到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廢除了弗吉尼亞州的禁止白人與其他種族通婚的法令後,才逐漸被打破。

《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中我們了解到,他的母親安.鄧翰是一位勇於跨越種族藩籬、樂於幫助人的白人女子,而歐巴馬的祖父母也是和善可親之人──他們最終答應歐巴馬的母親與肯亞留學生老歐巴馬成婚。當黑白通婚產下的子女不管膚色是黑是白,都免不了造成父母教育與孩子自身成長的難題,在少年歐巴馬眼中,白人觀念裡的黑人是暴力的、懶惰的、瘋狂的、不潔的,相較在《姊妹》一書中,黑人是弱勢的、善良的、認命的、和藹的,對照下自有不同的反諷意味,誠如書中慈愛的黑傭愛比琳所說:『沒有所謂的界線,一切都是很久以前讓人編出來的,那些都只是位置而已。』

 

作者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將自己出生的背景用演繹方式羅列出許多角色,再取黑傭愛比琳、米妮、以及白人女孩史基特等三人,以第一人稱手法分述一條縱線故事,交織了一個黑白二元對立的畫面,互相投射在同一舞台,有時表面看似相融卻是衝突;有時表面看似齟齬卻又平和。作者在人物個性的描述上堪稱細膩,每個對話、舉手投足都富有生命動力,不管是要角或無足輕重的人物,她都有獨特的筆觸將之鮮明生動起來。

 

作者將故事中「有色人種促進協會聯絡人」被殺害時,風聲鶴唳的情節與街頭社區顫慄的氣氛描繪得很特別,除此之外白人誣陷黑傭、對她們說話的語調和用詞、以及黑人在自己教會的暢所欲言,都不禁使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1984》裡極權統治的恐怖世界。

在所有出場人物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胸大無腦的傻大姐西麗亞,或者我本身多少有些傻氣,因此西麗亞的笨拙和無知,甚至後知後覺的個性,都能讓我在心底出現一抹淡淡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惡角色希莉,她那跋扈與尖酸,掌握了整部小說的起承轉合,更可以說她才是這個故事中的靈魂人物,尤其下半場大家等待希莉驚聲尖叫的時刻,把緊湊的氛圍營造的相當出色。

 

單就小說的原意來說,很明顯的是一個關於種族與奉獻的故事,但向內探索我們仍能找到許多元素深究,例如母親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信任及相處、人際關係和利益原則相衝突等等…。

這是一本我個人認為很成功的小說,高潮迭起,大事件中包裹了小狀況,不管是屏氣凝神的緊張或是血脈賁張的忿怒,每個高低起伏都讓人心情隨之起舞,如果改編成電影,相信也一樣能讓人再三回味。尤其喜歡的是書中三位主角最後都了解自己的方向,不管是出於自願或被迫走向不一樣的未來,但起碼她們都決心放手一搏,不再讓宿命或恐懼捆綁著她們的一生。

 

P.S:感謝第七編輯室試讀贈書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