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可‧謝朋
譯者:劉泗瀚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26日
本書是麥可‧謝朋的第三部中文版長篇小說,也是他25歲時的碩士論文,當教授推薦給出版商後,各界驚為天人,於是麥可‧謝朋正式被譽為《麥田補手》接班人。延續上月看完的朱天心《擊壤歌》,《那一年的神秘夏日》琢磨之後的滋味竟充滿迷惘,少了前者的青春歡愉,多了隱隱失落,跟著主角的內心向前推移,彷彿嚐過了滿桌的酸甜苦鹹,仍分不清自己對滿桌菜餚的偏好究竟如何,更惶惶然不知下肚的是何等菜色。青春,原來有這麼多讀不完的層次。
主角阿德在圖書館寫畢業論文時認識了同名的亞瑟,也因亞瑟的關係與熱情如火的芙蘿交往。接下來的日子他透過亞瑟熟識了一票與自己全然不同世界的朋友,開始嘗試走出自己封閉的生活圈。阿德也自朋友身上窺見自己的懦弱及恐懼,更看見不同家庭裡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格特質。
此外,他陷入亞瑟愛的眼神無法自拔,徬徨在芙蘿與亞瑟兩性之間的肉體關係。用電影《墨利斯的情人》──改編自佛斯特( E.M.Forster)同名原著小說《 Maurice》,講一對同性戀大學生的故事,在當時社會道德與輿論規範下,飽受譏笑──詮釋 《那一年的神秘夏日》中的性別認同似乎有些太過,但阿德無法分辨自己究竟是同性或異性戀,努力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卻徒勞無功。
麥可‧謝朋筆下的阿德是一位善良的青年,羞赧而內向,他不願與自己的父親接近,除了因為父親是黑道老大之外,有部份原因來自他對母親全然空白的記憶。阿德不似有些朋友逞強好鬥藉以宣告自己脫離乳臭;也不像有些朋友刻意隱瞞家庭家背以達神秘的目的,他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爭取想要的種種,總違背自己意願答應許多莫名其妙的事,在這介乎青少年與成年之間,他無法定奪動與不動,何者才是最適切的選擇,在內心爭扎、衝突及矛盾之中,他不知如何與自己和解。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兩廂母子對談,時則煙硝濃烈、時則溫馨滿溢,但阿德與父親每次見面,他總是哭泣,手足無措。
如果回首自己年輕歲月是充滿了狂妄不羈,那麼多半因為個性中有著自信與自滿。然真箇理由乃因生活多屬單純,自命不凡,以為與世界接軌是這等容易的事。反觀台灣街頭的幫派少年,改裝摩托車的狂妄騎士,在被自我放大的形象後,可知看過大海方知水深的道理,尤其在《那一年的神秘夏日》故事背後,讀者除了看到男孩們內心脆弱的一面,也看到在孤獨之下,他們急於逃脫的方式和原因。
延伸閱讀:屬於迷惘的濃烈色彩—談麥可.謝朋的《那一年的神秘夏日》 http://magz.roodo.com/article/227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