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的小女孩》原書名《Little Girl Lost》,網路書介上寫著:兩個姊妹、一個破碎的童年、一段傷痛的旅程……烽火下的練習曲,小女孩緊隨姐姐的腳步日行千里,歷經滿目瘡痍的戰火風雲,終於順利尋親!原本副標題想下「完美的女人」,又想下「百哩尋母」,但最終我都認為中文書名翻譯並不太恰當。個人認為作者極度想呈現的心情,是她與姊姊對於回家堅定的信念,以及她們面對戰爭失去原有的幸福快樂家庭,甚至損喪了身體和心靈的苦痛,一種對幼年失落的回憶。
這是作者芭比‧普若博萊特自己的真實故事,二戰時她們的父親被調往前線抗敵,母親將她送往塔巴茲與在「德意志女青團」的姊姊艾薇同住,當戰爭末期局勢越來越不安時,艾薇決定帶著芭比動身前往唯德村與母親團聚,於是1945年七歲的她與十九歲的姊姊走了三百多哩路,在鋒火連天中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大半個德國,最後終於全家聚首。
完美的女人
說書人雖是芭比,但姊姊艾薇的言行舉止卻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大妹妹12歲,戰前不久19歲的大姊露絲染上猩紅熱過世,母親身心俱創,因此艾薇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必須把妹妹安全送到母親身邊,旅途中她用溫柔的語調安慰和鼓勵芭比,面對各種險境都不在芭比面前露出恐懼的神色。
她們風塵僕僕從塔巴茲到唯德村時,想不到不久前母親才以祖父母健康狀況考量,而搭上最後一班開往故鄉漢堡的火車離開唯德村,姐妹倆頓時失望痛哭,但艾薇很快便從失落中甦醒,鼓勵妹妹再次挑戰艱困的旅程。
第二段路途中艾薇不幸遭到眾多流浪漢輪暴,她不忘回頭叮嚀芭比閉上眼睛向天祈禱,事件後縱使幽憤傷痛,仍要妹妹感謝上天讓她倆活著,並且慶幸芭比沒遭受與她相同的惡耗,當時芭比因為布娃娃被流浪漢搶走而鬧脾氣時,艾薇還得暫且收拾破碎的心哄她,在我看來,艾薇無疑是世上最美麗堅強的女性。
家庭是人格形成的初級社會
艾薇堅定不移的心靈也如同外表的剛毅堅強,一步一步帶著年幼的妹妹躲過戰火,克服饑餓與恐懼,作者便在書中寫道,母親總要她們養成樂觀和堅忍的態度,失去財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健在,以及精神上的強軔。
芭比一家也非常幸運,不但能夠全員團聚,父親也從蘇俄北邊的戰俘營回家,連親戚們也都住在附近,相對比起更多的失落家庭,作者認為是應證了她母親常說的:「你的生活是由你所建立形成的。」也算是另一種“心想事成”、“萬物為心造”的詮釋。
永難抹滅的歷史傷痕
作者芭比根據姊姊的日記與她殘存的記憶,將沿途所看所見寫下,並成為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理察和茱蒂」節目「出版你的真實故事」甄選競賽之入選得主,她在書中揭露所有身為德國人的“集體贖罪心理”,透過幼童眼光看二戰時的坎坷歲月,以及感受到的人類真性。
根據作者的觀察,德國對於這段二戰的侵略行為寫在教課書上的不多,算是一種普遍的沉默認罪,然而她也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即便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當作者事後知道她沿途遇到的面黃肌瘦、病入膏肓的人竟都是從集中營活著出來的猶太人,以及從歷史知道這些人所經歷的事件時,她與姊姊一致認為大家都生而為人,何以要排除異己仇恨他人,正如她也不明白一位奧地利人為何要以德國之名荼毒全人類。
表面上這是一個深具教育價值的故事,然而背後卻隱含著她心理上背負了所有人對德國的“納粹情節”,一如她在英國求學時與朋友用德語交談,卻有一名男子向她們丟蕃茄;德國的猶太籍室友不肯學習德國母語和文學,只因室友知道德國人對猶太人所作的暴行;加上她在尋親期間遇到的友善美軍和英軍,對照希特勒要十歲、十一歲的男孩上場殺敵,並灌輸狂熱的種族信仰等等瘋狂行徑,諸如總總都讓作者不得不在開頭便寫著:「本書謹獻給…,同時將本書獻給全世界所有現今生活遭到戰爭的殘害而支離破碎的孩童。」以示明志。
所有的傷痛都太沉重,任誰都無法背負如此碩大的歷史記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生而尊貴,作者不管從童年經驗中,家庭環境中,或是與她的配偶子女相處中,都發自內心真誠的呼喊──愛是唯一的解救之道。
原圖引用: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184126m.as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