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154687.jpg

 

滿滿的思念透過文字,傾瀉出人生中最難割捨的親情,為人子女隨著年紀增長,累加的孺慕與日俱增,心中最柔軟的愛,無聲的蕩漾開來,一圈圈的漣漪,像親子間永不抹滅的印記。作者張輝誠,將記憶中與父親重疊的印象分門別類,寫出一篇篇關於父親的執著、父親的用心良苦、父親的韌性、和父親的愛。

 

父親總是孩子心中的英雄,英雄形象總要透過血脈在傳承間延續,張輝誠在父親身故後,方才驚覺自己對父親的愛如此巨大,思念如此巨碩,在排山倒海的回憶裡,他承攬得住的用淚交換,承攬不住的則用文字宣洩,讀者在他言淺情深的文章中,看到大時代如何琢磨一個男人,這男人又如何將自己的經歷寫進另一個男人生命中。

 

還記得小時候作文「我的父親」,都怎麼寫嗎?是憑那日常生活以及對他的崇拜;或是僅以模糊印象中的胡言亂語?只要是教課書中“朱自清時代”的學生,一定忘不了那篇《背影》,彷彿那是孩提時候對父親高山仰止的另一朝拜,慈祥而溫馨,殷切而感人。《離別賦》是一本十分感人的書,道盡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憾恨,然而說句實話,我從書中接收到的情感遠勝於自己轉化後的情緒…,對照之後思忖,原來自己所領受到的父愛竟如此淤塞。二年前得知父親心肌梗阻驟然辭世的那晚,除了驚訝之外,我卻是一點多餘的感覺都沒有。很多初出新書的作家,在自傳體小說中寫入父親與自己的互動,然而書海中能夠讓我思緒澎湃的,多是不堪的童年、放浪形骸的父親、或是形同陌路的家人,在我記憶裡,父親只是一個名詞,母親的配偶而已。

 

哭跪著爬近穿戴整齊的父親身邊,當我拿下他的手尾錢,思念卻跳躍到同樣光景的12個月前,邊哭邊替母親淨身更衣的自己。葬儀社人員眼見我的淚水即將滴在母親大體上時,不由分說的把我一把推開,如今面對冰冷的父親,我的淚水卻似乎不那麼熱。雖然父母的骨灰在同一佛寺,但塔位卻遙望不見,妹妹們一致認為,讓他們倆在黃泉路上各走個的,是我們最盡孝道的安排。

 

 印象深刻的一本書《父親的謊言》,作者約翰.伯恩賽(John Burnside)的自傳,筆下說盡他所知有關父親的一生,以及如何影響家人,他的個性和人生。約翰.伯恩賽也寫詩,因此讀來文字優美,句句動人,有關失落的回憶錄寫來既沉重又深邃,細讀時不禁數度動容落淚,我無法抽離的情感,在他筆下描述中找到出口,彷彿白居易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般的心情。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杉濕。』

 

在《離別賦》裡,有許多肺腑感人的段落,輕輕撩撥你記憶中的過去,和詹宏志先生的《綠光往事》一樣,寫過去的家族、寫過去的回憶、也寫過去的愛。多年來我也一直想寫下關於父親的一切,但每每下筆不能自己,無法在思緒間找到紊亂的線頭,如果用愛縫製的毛衣能夠保暖,那麼不成樣的一堆毛線,即便有愛也無法禦寒。再過個幾年,當我有了另一層體會,也能說出像蘇格拉底般的幽默:「如果娶得賢妻,那麼恭喜你,你會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如果你像我這樣幸運,娶到像我這樣的太太,那麼也恭喜你,你會像我一樣變成哲學家。」之時,或許才是我真正“看懂”這本《離別賦》之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