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120783.JPG

  

所謂歷史,就是時間軸線在某一特定地區,經後人分點截段,所記錄下的實錄。通常被稱作有歷史意義的,大則國家(當然有時也討論地球的歷史),小至建物。然而一座山丘,也有它自己的歷史嗎?

 

 

捷運公館站,汀州路轉個彎,僅僅是轉個彎,引擎聲與噪音全都不見了,再多走幾步,竟變成震耳欲聾的蟬鳴。怎可能,明明水源快速道路就在眼前?這是一個時光隧道的入口嗎?或是隱藏著哆啦A夢的任意門,巷子底寶藏巖路標就指向前方,並竊笑我的無知。

 

這似是小土墩的山是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寶藏巖歷史聚落』所在,由寶藏寺為首,開啟了歷史之旅。其實寶藏寺本身就是一座「被包打」的古蹟,現在的它以『廟中廟』型式呈現,原來改建形成新廟包裹老廟,走進去一看,竟處處是古蹟。清康熙年間移民來台的漢人最早在寶藏巖建此觀音亭,因此廟內仍有清朝的長廊木、石柱和石窗。寺中一尊黑面土地公,竟由一整塊黑色岩石所雕刻,令人嘆為觀止。

 P1120787.JPG

P1120788.JPG

 

寶藏巖之所以被稱為『共生聚落』,必須由它的歷史意義說起。寶藏巖最初只有觀音寺,為民眾所祭拜,到了日本統治時代,則增設炮台與部隊,並興建彈藥庫及碉堡;民國35年二戰後日本軍隊撤離,才開始有百姓遷入定居,成為日後的『原住居民』。不到4公頃的丘陵地,過去最繁盛時曾住有226戶人家,他們分別有閩南人、客家人、以及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老兵。由於是戒嚴時期,他們利用夜晚隨地隨材同心協力搭起簡易的房舍,層層疊疊任意搭建。直到民國60年反攻無望,駐紮的軍隊撤守,老兵們逐一落地生根,加上後來的莘莘學子與外地者移入,讓此地有了輝煌的鼎盛日記。

 

2004年歷史古蹟審查委員會將此定為歷史建築、2006年紐約時報將此納為台北最具特色景點之一,它與香港「調景嶺」如出一轍。自從八十年代此處被列為297號公園預定地之後就開始了紛紛擾擾,如今『原住居民』只剩六戶,其餘則是駐地藝術家臨時住所,從事美化寶藏巖的創作,未來則將另一部份屋子改建為背包客會所,如此一來,它仍是聚落。過去是種族融合的聚落,現在是民藝合一的共生,未來則是千千萬萬種可能……。唯一不變的,是在地居民的包容、謙和、樂觀與知足。

 

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寶藏巖照片時很驚訝,因為不懂它算哪門子歷史建築,論風格、論規模、論美觀,它一點都沾不上邊,即使攝影達人所承現出來的圖像,也與我既定印象中堪稱歷史意義的建築相去甚遠。是我有所不知,以為方方正正、灰撲撲的建築才算有歷史。

 

雖然這樣比擬不甚恰當,但我還是想起了高雄甲仙的新約教會錫安山,或許在這兩者之間略微共通的,是他們都滿足於自己的家園,並自稱住於世外桃源,與大自然為鄰。 

 

寶藏巖交通方式:(周一不對外開放)

捷運公館站→ 一號出口→羅斯福路四段90巷右轉→汀州路左轉→汀州路三段230巷→ 步行5-7分鐘→ 寶藏巖共生聚落

 

 

 

 

 

早該仔細留意它低調的創意,牆面充斥著趣味的繪畫,讓人不禁停下匆忙的腳步。

巖 - 2.jpg  巖 - 3.jpg

 

 

過去與現在並存,不只是人的共生,也有物的融合。

巖 - 1.jpg

  P1120820.JPG

P1120793.JPG

P1120832.JPG  

 

駐地藝術家的作品,為此地灌溉了不一樣的風貌。

寶藏巖 - 4.jpg

巖 - 5.jpg

巖 - 6.jpg

巖 - 8.jpg   

 

雜亂無序的違章建築,互相推擠與堆疊,卻因此讓他們全民一家,同心齊力。一家一菜、家庭電影院,都是當地獨有的特色。

P1120805.JPG

P1120806.JPG

P1120807.JPG

P1120809.JPG

P1120810.JPG

P1120816.JPG  

P1120841.JPG

P1120842.JPG

P112084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