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會死.jpg

動物或候鳥遷徙,是因為生存,人類離開既有的居所,是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總是許下宏願,尤其旅行,接著找一堆藉口拌住自己,不說別人,我就是其一…。

電影練習曲的名言:「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了。」所以《不去會死》作者石田裕輔就算出發前才發現血尿,又想起算命婆婆的預言,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夢想走向未知,這種心情就如同《轉山》的謝旺霖所說:「因為不知道,所以有了走下去的勇氣。

 

當初他以為只要三年,最多四年就能走完,誰知在秘魯被強盜洗劫,雙手被縛,光著屁股倒在沙漠中,然後在倫敦因為缺錢而打工,歷時七年五個月走完87個國家,行程94,494公里,爆胎184次,而旅費一共是5,300美金(約台幣17萬;遭持槍強盜搶劫約9萬新台幣)。我不酷愛自行車,但《不去會死》《轉山》和《犧牲》幾本書都讓你不得不佩服人類的意志力,如果肉體只是具機械,那我們的精神才是程式,運轉與否取決於個人的信念。

 

我不知道自己要朝何處前進,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麼。」石田裕輔引述了萍水相逢旅人的迷惑。旅行久了,一站又一站之後,會陷入自己終究在追尋什麼的迷思,就像每個成功的人特別感到空虛一樣。但他自我解讀,人生就像紮營,在行動的當下已改變命運,即使行動與否結果都是一樣,但做與不作仍有決定性的不同,這一點和村上春樹在許多小說中所表達的想法倒是不謀而合。

 

遙遠的旅程,漫長的時間,有限的金錢,點點滴滴要注入250頁的紙本,的確非常困難,所以他割愛,重點式書寫,生病、戀愛、恐懼、陌生的友誼等等,想帶入旅人內心的孤獨曠野,卻是紙短情長。雖然看完之後我沒像《轉山》般淚流滿面,但石田裕輔最終的話我懂,收獲不是風景名勝,也不是歷史悠久的大教堂,而是刻印在記憶中美好的事物,活著的感覺。

 

活著,是因為沒被殺沒摔死;活著,是因為接受太多善心人的美意;活著,是因為承諾;活著,是一種奇蹟,原本小小的感動逐漸發酵成為大大的感謝,七年半的時間不僅鍛鍊了身體,同時也薰陶了心靈,這不就是人類旅行的真諦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