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婚啟事.jpg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大家或許看過屏風的舞台劇,或是電影《徵婚啟事》,如今看陳玉慧的原著小說,卻是百感交集。

 

幾年前網路聊天室與交友網站方興未艾,甚至逐步成為援交中繼站,肉麻又放浪的文字大剌剌出現在入口網站的分類首頁中,業者基於社會道德與倫理黯然結束這類服務。作家陳玉慧1989年以吳小姐名義,於《自立晚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分別刊載這則徵婚訊息,三天之中先後共有一百零八位應徵者,本書記錄了其中四十二位前往徵婚的男子。從對話中,讀者不難察覺男人的孤獨、女人的寂寞、和人世間的曖昧。

 

根據書中「吳小姐」的說法,她自己32歲,應徵者多為40左右的男子,1989年時網路尚未成為主流,報紙上的小小廣告便成引起廣大迴響,陳玉慧為了寫這樣的一本小說,所以刊登這則訊息當成寫作素材。究竟是願者上勾,或是版主一開始虛假的心已經戲弄了應徵者的真心?如此辯證又似乎過於嚴重,別說108位,即便書中僅列出42位男子,也猶如過江之鯽令人目不暇給,有的讓人印象深刻,有的讓人說不出特徵;而當中對話,有些如色情狂,直接性愛邀約;有些語氣霸道,只想誇耀自己成就;有些坦誠表示只想交女朋友,結婚則未曾考慮。

 

過程中,誰真正擁有發球權、誰有主控權、誰又是待價而沽的商品,誰真的恪守“無誠勿試“條款?都不是男人與女人,面試者與應徵者之間所能衡量的對價關係。

 

徵婚人「吳小姐」,或許能從經濟、興趣、才學、個性等層面,先行口試篩選所有來電人員,然後再見面約談,同樣的,應徵者也透過電話了解「吳小姐」,合則繼續,不合便告吹,甚至有人故意遲到或躲在暗處先行「確認」,再決定是否現身赴約。這宛如一場變相諜對諜,悄悄的在台北大城上演。

 

有些男人言語犀利,也有人直接指認她是作家的身份,除此之外有人劈頭就說自己很寂寞、外在或物質條件差、或是純粹想找人訴說過去的破碎戀情。陳玉慧透過洗練的文字,摘錄面晤過程與對話,讓讀者感受到不同年齡層的男子,卻總有著相同的心態;事業有成時的高傲或寂寥、條件完美卻覓不著有緣人、對自己極度沒信心想透過坦白得到認同的自卑(或稱自悲)心結、以及只是為了找到聽眾能說想說的話。

 

當我們對文字和語言抽絲剝繭之後,將能找到一絲隱約的共通點,那就是現代人的空虛。他們或我們,用五光十色的表象,層層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而在這偌大都會中,我想說的是;空虛的,又豈只是未婚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