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uetj.jpg 

先後看完《摘鬱金香的男孩》與《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很巧,二本同樣被歸類於成長療癒小說、同樣都以孩子的眼光看大人的世界,主角的父親同樣都不在身邊,甚至也同樣用孩童的心思揣摩大人動盪不安的世界。然而我是比較喜歡後者的,因為《摘鬱金香的男孩》行文間過於沉重,彷彿在日覆一日的生活中找不到喘息的夾縫,雖然後者也是描述一段充滿無奈的歲月,但是他們有「狄更斯先生」陪伴。

 

作者羅伊德.瓊斯(Lloyd Jones)以14歲黑人女孩瑪蒂妲的言語敘述著故事,並用高竿方式逐漸帶出整座舞台,讀者只能按圖索驥慢慢摸索著它可能的地理座標。作者直到最後說出島嶼名字,我回頭上維基百科查詢,才有辦法了解書中可能的年代。

 

戰亂中被隔絕的島,島上都是黑人,大部份的男人都走了,留下的多半是女人和小孩,島上也有許多青少年選擇成為「藍波」──叛軍,唯一的白人華茲先生能走卻不走,他留下來當孩子們的老師,一遍又一遍說著狄更斯的名著Great Expectations (本書中譯為《前途無量》)。《前途無量》的主角皮普先生是個孤兒,被富裕人家收養後,正像移民之人,從社會的某個階層移到另一個階層;島上獨一無二的華茲先生自稱是「長毛象」,無人能體會他的孤單和寂寥,他就像是二十世紀的皮普先生。

 

孩子們沉迷於故事情節,也把皮普當成隱形的朋友,尤其是黑人女孩瑪蒂妲,把皮普的形影耕植在心中,與之對談。慢慢的,合而為一,大家非但把華茲先生溶入皮普的角色,他更像是十九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先生的化身。書中有許多經典的對話,例如宗教信仰中所談論的魔鬼究竟在哪裡,看不見摸不著。當口口聲聲信仰上帝的人背叛、說謊時,魔鬼在哪裡;如果明知母親說謊卻私心隱瞞,那麼魔鬼又在哪裡?謎樣的華茲先生又為什麼娶了島上的女人?他的故事是皮普的翻版嗎?

 

通常我們閱讀一本書,透過書了解作者,再逐步熟悉他所有作品。例如我們看村上春樹的書,不管是《國境之南‧太陽之西》、《1Q84》、《挪威的森林》,都能看到那隱隱約約的女孩在主角生命中默默消失,同樣的,狄更斯作品中讀者當然也能看到專屬於他的人生百態。在半自傳的小說中,或多或少都能將作者的影子投射於主角身上,於是乎,當讀者對某本書有了超乎預期的情感,這不正因為書裡的片段也多少框架了他們的心緒。

 

瑪蒂妲因為《前途無量》而著迷,皮普的故事、狄更斯的人生、華茲先生的身世、以及她自己的童年,建構了如此令人歎喟的多層次故事。然而作者羅伊德.瓊斯、以及喜歡這本書的你、和我,又在洋蔥式的架構中,剝出了哪些我們共有的交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