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心.jpg

作者:連恩.德肯

原文作者:Liam Durcan

譯者:陳錦慧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00226

故事開宗明意說了可以被拿來做任何解釋的一段話:「人類的任何行為在必要的時候都可以被合理化,可以被解讀為無可避免,通得過道德檢驗。」

人們真的是在事件發生時,為自己開罪才用這種理由說服自己嗎(也包括說服別人﹚?如果是在選擇做或不做時便以使命感的邏輯方式思考,即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級「自我實現」的心理傾向,那麼事實上所有作為都不應該被冠上道德的主觀價值迷思。

 

通常參與戰爭的人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此研究與採用各種方法加強心理防護,增強對死傷的承受能力;以及進行心理治療,控制異常心理等等,便成了保持對戰爭價值和必勝信心的重要關鍵,把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甚至將作戰合理化、使命化、神聖化。

故事裡被指控的醫師賀南‧賈西亞便是這種情緒下的犧牲者,反觀他的沉默代表的是了解或是誤解?從作者連恩‧德肯 Liam Durcan構思的情節中不難看出,連醫師都無法為人類期望自我實現的崇高心理解套,因此小說中的賀南‧賈西亞何罪之有?又犯了何罪?便成了書中最為弔詭的高潮。

 

康德學派將行為分為「完全責任」及「不完全責任」,依據醫學倫理的解釋,醫療行為應傾向「完全責任 (perfect duty)」,所以醫師在任何情況下遇見任何病患,皆應無條件的予以救治,即使面對作戰時任何立場的傷患都是醫治的對象。然而正也因為外人總給予醫師高道德倫理的規範標準,因此當面對矛盾和困境挑戰時,取捨與抉擇之間就衍生出人道主義的相對性探討。

雖然故事中用不少篇幅追溯派屈克的過去,其目的都是讓故事為醫師賀南‧賈西亞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片段著色,標示出賀南醫生的個性和生活態度,因此在這樣無解的議題中,作者將故事結局安排的手段可說十分漂亮。

 

作者連恩‧德肯醫師是第一次撰寫小說,但內容可讀性相當高,他避用外人不諳的專業術語,而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解釋,讓讀者讀來輕鬆容易;此外整起故事以主角派屈克為說書人,由派屈克所帶出的人物均充滿特有的個性和立場,文中也以哲學觀點嘗試和讀者討論所謂的該與不該、善與惡、以及忠誠和背叛、道德良心及虛偽藉口,雖然文學的情境揣描稍嫌不足,小說架構應有的衝擊性卻相當飽滿,讓讀者透過故事回溯真實人生可能產生的多種議論,並且再度讓人思量孟子與荀子的「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

 

引用:http://blog.roodo.com/dali_novel/archives/1149235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