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日湖畔.jpg

我喜歡閱讀,但不因此排斥不喜歡看書的人;我學歷不高,但也不因此而妄自菲薄,因為我相信所有的知識與經驗,都能從人生的各種管道學習,好的工作和漂亮的文憑,也從來不是生命中的唯一。

 

《那年夏日湖畔》說穿了不是什麼感人的故事,卻用很多自剖和對白,讓讀者參透生命中的微言大義。作者僅僅是將一個正辯與反辯交雜的議題,經由四個兄妹的故事做出引導,最後再讓主角的內心剖析完成結論,而題目是:應該為了家庭犧牲自我成長的機會嗎?

                                           

父母驟逝,七歲的凱特和一歲的波害怕兄妹分離,因此已考上教師資格的二十歲大哥,決定放棄學業留下來照顧大家,並讓十八歲的二弟麥特順利高中畢業。麥特是資質聰慧的人,卻因為愛情放棄拿獎學金上大學的機會,原本孤兒兄妹的情誼,卻在這樣恨鐵不成鋼的心結下有了嫌隙。

 

多年後主角凱特與男友同樣是大學講師,她害怕在別人面前坦白自己,因為她來自窮鄉僻壤,因為自己的二個哥哥和妹妹學歷都不高,尤其她所佩服的二哥竟為愛情困在永遠的高中學歷和家鄉,…一切都讓她感覺自卑。

 

當我們宣稱對某人失望時,其實也意味著自己正與心中長期的理想交戰著。凱特喜歡和麥特在湖邊觀察生物,也喜歡麥特告訴她自然界中的種種不可思議,她後來成為生態學助理教授,潛意識中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理,因此她一面氣憤麥特放棄學業、一方面認為家裡的人無法與城市裡的知識份子相比,直到她見到男友與麥特熱烈討論氣候和土壤,才真正相信男友所說的話:麥特葬送自己的機會也許是可恥的,但卻不是悲劇,是妳自己把這件事看得比你們之間的關係重要,失去你們兄妹相處的機會,才是悲劇的所在。

 

我之所以喜歡閱讀,是因為樂趣在於吸收我們不知道,或是未經驗過的各種人生;同樣的,我不認為閱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因為寫書人其實是將生活經驗中的智慧,分享給予廣大讀者。因而誰低誰高?都是不正確的答案。

 

倘若,我們因為書讀得多而自視甚高,或者鄙視不如自己的人,說穿了是對自己沒信心的表現。因為我從不認為,被發酵吸收後的智慧,是能夠量化,甚或拿來互相較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