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向日葵森林.jpg

作者: 桃莉.海頓

原文作者:Torey L. Hayden

出版社:新苗

出版日期:20100101

關於二戰的小說坊間不勝枚舉,國內近期也掀起一陣1949熱潮,任何立場在不一樣的時代都有其代表的意函,我們不能用當下的觀念詮釋非當下的概念,尤其在戰亂之中,被政客洗腦的軍人,民族意識及愛國情緒被操弄,他們片面放大了自己、也以自己種族為傲,這樣的心態不僅在二戰期間,即便身處現代,仍舊有不少人以此為名,進行排除異己之實。

 

新時代書系《與神對話》中,作者尼爾‧唐納‧沃許(Neale Donald Walsch)提到有關於希特勒上天堂的敘述,以神學角度而言,所有事件都早已安排,無關是非善惡,無關對錯或偶然,一切都有必然的隱寓。不管是小說《穿條紋衣的男孩》或是電影《美麗人生》,更多更多感人的故事,不論真假,在在說明當年世界動盪的時代,生命如蜉蝣,像朝露,但人心是堅強的,犧牲與奉獻。

 

家庭就像一張四隻腳的桌子,若有一腳斷了瘸了,傾斜的桌面將無法正常使用,分崩離析的家人無以得到幸福,故事中的母親瑪拉,把家人帶往一個不安定的恐懼之中。正如主角萊絲莉所矛盾的,故事一開始她便說自己十七歲,幻想性愛與男朋友,然而母親十七歲時卻是飽受時代烽火的摧殘,在性的不自主與骨肉分離間做生存的困獸之鬥,她一方面不捨母親,一方面也痛恨母親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其實萊絲莉的母親瑪拉是纖細又善感的,清醒時她擁有少女般的情懷,編織一張愛的大網,網住每個家庭成員,例如她把花朵鋪陳栽植成女兒的名字,她用想像力讓花之林成為生命中的唯美。

 

萊絲莉滿十八歲卻沒有蛋糕、沒有祝福、沒有任何特別的關愛,她只能用發脾氣來宣洩自己的壓力,看得我心疼不已而掉淚。此外她與母親談論當年、陪父親一同回憶往事,用上一代的年輕歲月,比照襯托出晚輩兒女們不一樣的新生命。「悲劇是可以被阻止的。」萊絲莉像是每個人心靈中的光明面,想在重重桎梏中找到出路;「媽媽一直在尋找,卻始終找不到心之所屬的地方。」書中的母親瑪拉則是內心的陰暗面,被躲不掉逃不了的過往絆住,不小心打開記憶的抽屜,卻發現等待救贖的傷口。

 

或許這正是桃莉.海頓(Torey L. Hayden)高竿之處,即便內文瑣碎細節不少,卻贏得讀者的認同,讓情緒跟著作者的筆觸遊走,寫到快樂覺得歡愉,寫到悲傷覺得悽苦,一幕幕簡單的片段,重重撞擊讀者心扉,甚至利用萊絲莉男友保羅之口,說出作者桃莉.海頓想表達的主題──她們雖然不幸,卻擁有一個別人企盼不休的愛的家庭。作者彷彿有心細如髮的感性,將散文本色般的小說,與沉重的歷史創痛,溶入全世人的集體記憶之中。桃莉.海頓擅寫關於兒童的心理療癒小說,由於作品皆為真實故事,因此讀來自然不造作,並且嘗試用各種面相探討生命本質,從溫馨的詞語中感受到愛的振動。

 

這本書《向日葵森林》,如歌之行板,寫下當年非猶太人所遭遇的哀歌。原來並非被鏟除的猶太人獨享荼毒,連雅利安人也被冠以優生學人種的淨化手段,希特勒的作為,改變了當時,甚至後代許多人們的生命觀點。讀者從字裡行間看到瑪拉不堪的過往,她用似夢似醒的日子走過人生,似常人似瘋子般活在罪惡和內疚的輪迴中。因此誰說戰後能存活下來的人是幸運的,如果無法擺脫痛苦的往事,那麼將會是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延續惡夢的餘燼。

 

引用:http://shinmiao.pixnet.net/blog/trackback/15f8309ef3/261964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