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33948350271051477.jpg

 

作者:芮貝佳.強森

原文作者:Rebecca Johnson

譯者:楊惠菁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1204

先說個真實故事:

有對姐妹從小感情非常要好,長大後姐姐嫁給暴夫,妹妹婚姻幸福又富裕,當妹妹的在經濟與精神上支持姊姊很多,後來姊姊經濟情況改善了,妹妹卻有總不是滋味的心態,終於在一次爭辯中妹妹對姊姊有了莫名的恨意,雖然每次家族聚會總能戴著面具偽裝,但妹妹決定不把自己罹癌的事跟姊姊說。一段日子後,當姊姊被通知妹妹病危的當下,才知道為何近二年妹妹的頭髮總是說不上的怪異,但在病床前看著插管的妹妹,姊姊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恨意,能讓她們二人的感情決裂,甚至到生命最後的盡頭,仍無法互相道別,她沒有機會知道妹妹究竟恨她什麼,只能聲淚俱下的看著昏迷不醒卻也淚眼汨汨的妹妹…。

 

古人總說「蓋棺論定」,踏上死亡道路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結束,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但對生者來說,卻是情感的斷層,將永遠在失落與遺憾間承受巨大的痛苦。面對生死課題時,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有特效藥能治療生者的情緒障礙,他們必須經歷過的階段有:一、逃避,不相信。二、憤怒,為什麼是我?三、迷惘,接下來我該怎麼辦?四、接受,尋求出口。

 

有時家屬會對往生者生氣,原因無非是自己無法克服其面對死亡事實的心理恐懼,對未知的恐懼、失落的恐懼、以及分離的恐懼。《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故事裡,妹妹海倫出門與男友分手,不幸摩托車撞上汽車,男友當場死亡,妹妹卻成了植物人,在倍受煎熬的數月之間,家人的互動改變了,習慣改變了,甚至人生與價值觀也跟著改變了。

 

我們生命中最大的失落便是面對死亡,我們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經歷不一樣的殤慟,可能是家人、好友、寵物、或某個認識的人。然而我們所應學習的,是在這過程中如何抒發,如何真正透過悲傷的宣洩,找回再次生存的力量。

 

三年前我的母親到醫院照顧突然腦溢血的外婆,卻意外驗出自己罹患血癌,母親跟在外婆身後住院,二天後外婆往生,母親卻在醫院像失了魂一樣。也許她一方面悲傷喪母,一方面也恐懼自己即將面臨的死亡,於是,從那天起到她離世的二個月間,不曾主動與我們談論任何話題,唯有一次與她獨處時,她詢問我的感情,怕我遇人不淑,這正是母親對女兒最後的不捨和關懷。

隨著病情加重,她沉默的時間越來越久,看著窗外成了她的嗜好,最後甚至終日閉起眼睛不與外界溝通,我氣她的不勇敢,也氣自己是否找錯了醫生!那二個月的病房歲月,我和妹妹們24小時隨側照料,渡過了無生氣的聖誕節、元旦和除夕。在我們輪流看護的同時擁有排擠不出的沉重情緒,但是出了醫院卻像快窒息的人浮出水面般心臟又有了氧氣。事後每每回想,總恨透自己當時這種要不得的心情,因此,我一次又一次責怪自己,雖然我們都知道,人們出生的同時閻王早也記下了另一個日子。母親走後我們姐妹像失根的浮萍,不再有所謂家庭聚會,此後日子幾乎是各過各的,再多聚會理由都贏不了缺席者的藉口。

 

療癒系作家芮貝佳‧強森(Rebecca Johnson),用自己經歷寫出《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這類格外敏感話題,她道出每個有過喪親之痛者的苦楚,每一思維、對白與細節,都似針對所有刻骨銘心的悲傷,塗抹了安慰的草藥。也許這種深重的書籍有些讀者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生命裡註定的經驗,並不是我們轉過身就能躲避的。

或許,生命要我們除了學習去愛,也應學習失去所愛。

 

感謝商周的好書試讀。

引用:http://blog.roodo.com/dali_novel/archives/1044539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