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後四十種生活.jpg

SUM: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大衛.伊葛門

原文作者:David Eagleman

繪者:伊卡魯斯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小異出版

出版日期:20090925

 

生命之廣闊不限於它存在之時,生命消失後依然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摘自本書內文

埃及人認為死亡之後,到了天堂的門口,神會問他們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你的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第二個問題是「你的生命中有沒有帶給別人喜悅?」,這兩個決定他們能否進入天堂。

對於死後的世界眾說紛紜,一般以宗教論述最為世人所接受,然而真相如何卻沒人能拍胸脯保證,這本《死後四十種生活》以極具科學幻想的意味,調入人生哲理的凝想,讀者可以用嚴肅的心情拜讀,也可以用輕鬆的姿態吸收知識,作者大衛‧伊葛門 David Eagleman以他科學人的背景做出種種揣測,編寫了四十個小故事,意即四十種假設演繹、推理歸納之生命存在現象,讓讀者在教條的思維之外,能有更豐富、更具想像力的接納之心。如果你的想像力夠富厚,你對超出知識範疇外的事物有著熱烈的求知欲望,那麼不妨看看科學家在天文之中如何解釋生命的意義。

 

其中一則,作者大衛把宇宙擬人化,如果上帝是個巨人,充其量我們不過是祂細胞核裡的原子,若宇宙產生巨變,正因為巨人打著噴嚏;另一則又說人類是由一群微小生物所製造的機器人,用來代替它們搜尋資料和探訪地球;再有一則說我們是上帝的癌細胞,當人類發生戰爭或殺戮行徑時,正是白血球間互相作戰的時刻,天候的種種異端,是上帝的主治醫生進行化療的蔓延抑制行為。

 

身為讀者的我,不禁佩服這般的想像魔力,當有朝一日地球崩壞,是否也意味著上帝對健康的撤守!此外人類偉大的潛意識無窮無盡,人腦約有一千億個細胞,每個細胞 器官、神經的整組系統看來,人類不就像一具精密的機器嗎?這正是作者邏輯令人玩味之所在。

 

除此之外大衛‧伊葛門用自己的原創故事,說明為何現今神蹟不再、形容人間是上帝失控的實驗室、認為宗教戰爭之不可思議、以及現代人的心靈寄託已被物質欲念所取代。四十個小故事看完,禁不住佩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興味,正因這般的信念,當有人問大衛‧伊葛門書中的故事是否可能為真實時,他說:「全部都不太可能,但我相信可能性。」

 

台中科博館的展覽室中,有一道天文遊戲我很喜歡,

100 也就是一公尺,到1010 我們便能看到整個銀河系;相對的,

100 10-10 我們也看到了碳原子,正彷彿在宇宙中見到的星系一樣。另外

1+2=3

8-5=3

103-100=3

8-6+1=3

你看出什麼嗎?看到答案都是3,然而題目是:「答案是3的問題有多少?」;若要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生命和宇宙,那麼透過光的傳播和折射,黃花吸收光譜的所有的色光,不被吸收的“黃色”就反應出來,因此黃色其實是不被它吸收的,所以花朵自己真正的顏色應該是那些被它吸收的才對。

 

我想說的重點是,本書沒有褻瀆造物主的意思,上帝本就是一切可能、一切的沛然無窮。有些問題其實比答案更重要,就像人為什麼要死亡?因為死亡就是休息,生前腦子的一片混亂,在死後就能回頭檢視自己一生需要修正的地方。所有的答案都是問題的衍生,問題的原由才是我們一生必須追究的課題。人類有太多想法,只要不受到壓抑和責備,那都是最原始,也最接近天性的一環,而我們的心靈,本就不該被制約。

 

大衛‧伊葛門花七年的時間篆書了75個故事,最後挑出其中40個付梓成冊,然不知在遺珠之憾中是否曾有這樣的設想:

『我們之所以未曾聽說死後的真正世界,是因為死後的人由蟲洞(1)進入了另一宇宙空間。當我們面對似曾相識的人、彷彿夢境中見過的實物、好像早就耳聞過的一句話,便是在我們活著時,進入蟲洞前經歷過的人事物,又再次在蟲動後的另一宇宙空間重逢,正因為蟲洞二側有著相同的事件,所以我們這輩子遇不到的人,就相約在宇宙的另一端吧。』

 

 

引用: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blog/play/?p=377

 

1: p16說明蟲洞(Wormhole)這個課題,在五十年代已有科學家作廣泛研究,而近來就這方面的研究更愈來愈多。蟲洞和黑洞一樣,都是把四周的空間扭曲,形成漏斗狀。與黑洞不相同,不過一旦進入黑洞便永遠被困在裏面,而蟲洞則是雙通的,你可以從宇宙的一端進入,然後從宇宙的另一端鑽出來,而中間可能相隔好幾十光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