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告白.jpg 

作者:湊佳苗

譯者:丁世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0903

 

 

我發誓以下說的都是真的。

相信嗎?我是一口氣把它看完,放下書之後深呼吸,竟然有馬上再看第二遍的衝動,因為太沖擊、太瘋狂、太激進了,整個閱讀的過程讓你無法思考,甚至有窒息的感覺,只能埋頭順著劇情走,接下來最後一個爆點就把故事結束,留下不知所云的讀者。

再者,這本書不適合導讀,否則破了梗就缺乏鮮度、腥味與色澤。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摘自網路簡介

本書不講宗教,談的是倫理與正義,然而每個段落分別用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云云,作者湊佳苗無非想利用分段標題引誘出耶穌說過的話:「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這類大規模的大尺度的意旨,作者僅用一個意圖不軌的事件編纂,便成為貼近社會與現代的故事,

 

全世界青少年違法犯罪有日漸增長趨勢, 已成為嚴重社會問題,類型上可分成網路犯罪、性犯罪、竊盜或毒品犯罪、以及暴力結合等。再者近年來犯罪手法兇殘、犯罪型態有量多化、低齡化、多元化、暴力化、惡質化、集體化、病態化,而非以往的單一案件,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皆起因於家庭影響的人格偏差、社會結構與倫理道德觀念的改變。

 

本書《告白》便是以這樣的立基,討論道德與人性的沉淪及衍生的社會問題,每段章節都是當事人或參與人及旁觀者,用第一人稱敘述,講出自己內心的觀感,並以複述的型態道出整起事件不同面向。

以主觀立場而言,彷彿每個人都是被害者,都有那說不出口的痛,然而在道德與慈悲的層次上,每個人似乎又成了加害者;在交錯中隱見的主題是,母親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教育子女?看似家庭的溫暖,也含蓋了許多盲點;而所謂“尊師重道”是否也寬宥了許多迷思?為人師表若仇視學生,學生們便成了復仇計劃的囊中物;缺乏自信與恃才傲物兩種極端人格的青少年,社會應如何將之導正?人非聖賢熟能無過,若罪犯不以過為過,旁人是否有資格提出批判、甚至替天行道?反觀正在寫心得的我,對書中每個角色提出是非區直的判斷,又真是正確無誤的嗎?

人類習慣用自己的想法與邏輯判斷是否對錯,起鬨、群體制裁,都只是利用人性中隱忍的暴力,這些真正的偽善者正符合了蔣勳《孤獨六講》中闡釋的暴力美學,人類性格中暗藏的劣根本性,透過表相的虛偽正義達到兇殘之實。

 

本書討論的內容攸關世道人心,尤其青少年犯案動機描述得入木三分。新世代校園暗處藏污納垢之處頗多,學生心態也今非昔比,所有人看似主謀,卻更像棋子,彷彿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有人說日本人擅於描寫人性的醜陋,推理小說如此,文學小說亦如此。

 

太多太多感想,唯因涉及情節與內文,不便在此探討。正如書腰上的文字:「今年,讓你最想和同學討論的一本書…。」如果你看過這些人的告白,不妨也跟我一起私下討論吧,否則將不吐不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