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棺夫日記.jpg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由送行者青木新門所著的原著故事《納棺夫日記》改編。我當初在書店隨手一翻閱,就看到富山縣的禮儀師(納棺夫)青木新門前往喪家處理“爆棺”的事,於是決定先看影片再買書。  

 


這個故事非常感人,處理得也相當細膩,把對生命的尊重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原本無法接受這一行業的家人,也因為受到主角大悟(本木雅弘飾演)的大愛感召而認同。末了用他接受父親的死亡來為電影劃下句點,是片中的高潮。 

 

一直不習慣日本的溫情電影有一個共通點,喜歡在主訴的橋段上停格或重覆輪播,用演員撲簌簌的淚水贏得觀眾斗大的淚滴,例如大悟替父親淨身時雖然莊重嚴肅,卻也刻意特寫他止不住的淚水(我承認這一畫面攻破了我的心房),但比起同樣在《心動的奇蹟》中,瑪莉與妹妹彩大難後重逢的感人定格(大約近30秒吧),就明顯有張力也更飽滿。 

 

生命真的很短暫,可悲的是,我們認清這一點時往往也即將到達生命盡頭,逝者踏過這一道門之後,會面臨怎麼樣的世界我們無從了解,但身為家屬,接下來的日子不啻是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寫實的是,往往許多家族間的不滿和隔閡,也將隨著喪禮越演越烈,例如遺產、喪事的選擇、將自己的不捨與痛苦用指責別人來舒緩、死者遺言的衝突或違背,林林總總。這也讓我想起家母過世時,姐妹間因為各執立場而無法協調,隔年家父相繼去世,但諷刺的是我們則變得像有經驗一般,默契了起來…。

 

 

對於「家」,你怎麼定義?有人說小時候父母在的地方是家;長大後與配偶住的地方是家;老年之後兒子住的地方是家,這樣的形容真是無奈,或許,誰能不斷給你溫暖和依靠,有他的所在才是家吧。因此如果往生者正是那不斷給你溫暖和依靠的人呢!那麼這個所謂的「家」是否也分崩離析了,家人之間的疏離感隨之擴大、凝聚力一夕之間瓦解?許多的故事正是這樣,因此我所謂的「家」也不例外。

 

私底下姐妹聚會時聊過,似乎到了這樣自立門戶的年紀時,如果中心點的引力也不復存在時,那麼是誰能夠統合過去所謂的娘家,曾經一起生活的家人是否從此像沒根的浮萍,我們的心事與煩惱跟誰訴說,困境或快樂找誰傾訴?

 

每次看到網友們家族聚會的照片,我的內心就萬分悵然,曾經父母在的時候,四個姐妹加上老公小孩,以及我養的狗狗,十四張嘴,十四雙快樂的眼睛,笑聲和吵雜充斥著南部老家小小的客廳,但如今,房子沒賣,一切卻都恍若隔世。今年初和老三回南部整理時,發現僅僅三年的時間,沙發壞了、冰箱壞了,滿地的白蟻橫行,我們小時候的回憶,點點滴滴也這樣被塵埃封存、被白蟻啃嚙了。

 

看完這部電影很感慨,也讓我聯想到身邊的一切過往,以及書裡的許多故事,我們如果有幸在這輩子成為家人,那麼為什麼不珍惜這短暫的幾十年光陰,如此總勝過當對方離去之後的自責或遺憾,更勝過棺木喪禮的盛大隆重與否,你說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