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391042_bc_01.jpg

 

人都該說實話對吧,所以我想說我不喜歡這本書,並不是它不好,而是從書摘中以為重點放在小女孩經歷,以及主角對於背叛到原諒的內心轉折,失望的原因在於感覺讀到了一本美式瓊瑤的愛恨情愁,當然,並不是這樣比擬有褒誰貶誰的意思,而是書名離題吧,我想〈希望本書擁護者不要打我〉。

 

凱梅玲結婚前夕才發現最好的朋友是她愛情的第三者,甚至疼愛有加的好友女兒泰根,竟是未婚夫的孩子?傷心於好友與未婚夫的背叛, 緊閉多年的心門要如何迎接好友臨終託付的女兒?~~摘自網路簡介

 

剛開始有一種《不存在的女兒》的詭譎氛圍,尤其當黑人與白人的顏色放進故事中,甚至當家庭和工作造成職位上的不平等,衝突將更有看頭,因此我滿心期望女主角如何處理自身的憤怒、不忍、自我保護和卸下心房。

 

全文2/3幾乎在處理凱梅玲周旋於新舊情人之間的兩難,與新男友相識時的劍拔弩張、與舊情人重逢的橋段;每一爭執的畫面、哭泣擁吻時不巧被另一人看見、需要對方時發現愛人已然出現眼前、躲在角落偷窺心愛的人、放下工作或會議感性的出現在生日派對,所有佈局在瓊瑤筆下多有雷同,甚至凱梅玲感情的來來回回和抉擇都了無新意。至於小女孩也是瓊瑤情愛小說裡的可人兒、小天使,痛苦時不表現悲傷,卻眼神呆滯泫然欲泣。此外作者似乎將二位好朋友之間的個性弄擰了,家暴中長大的小孩,與外表被嘲笑的小孩,相較之下誰比較沒自信?誰比較容易復原?誰比較退縮和自我防衛?

 

老實說,一開始能感受作者有曠世鉅作的決心,想望在人性中抽絲剝繭,找到救贖和自我療癒的出口,但後來卻虎頭蛇尾了。前面將女主角自己的心路歷程發揮得淋漓盡致,加上看到好友女兒遭受與好朋友相同對待時,勢必一股凜然正氣與不捨,小心翼翼呵護小孩易碎的心,但一路下去卻驟然急轉,脫軌了。

 

曾有過喪親之痛的人知道,面對死者的離去必定難以平復,不管時間空間都是治療的關鍵,尤其故事中面對的是一個來不及說原諒的好友、以及剛被家暴中救出並喪母的小孩。看過希臘神話的薩提爾嗎?人+羊的身體,上面下面都很好,加在一起就怪了…。除此之外整個故事用回朔方式呈現,第一人稱描述女主角面對背叛和託孤時的衝擊,立意非常鮮明,然整本書有二小節忽然用凱梅玲好友的自述,交待整起事件的源始,就顯然突兀和瑕疵。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我同時承認被推薦序誤導期望。當純愛小說〈尤其是瓊瑤式的〉出現爭吵、強吻、嘶吼、偶然、不合邏輯、和大家好像都住很近〈一通電話後馬上出現在你面前〉如果都可以合理化,不妨把瓊瑤女士的作品再加上現代科技〈例如手機、E-mailMSN、視訊〉、糾葛不清的人性、意外災難、或     Prada惡魔…云云的元素,也許也能成就另一本嶄新創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