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jpg

 

 

 

 

有一種小說,用字遣詞很簡單,卻讓你得放慢速度,逐字一一細看,隨著目光在紙本移動的同時,化為輓歌的文字,重創著讀者的情緒,闖入心底偷偷哭泣,響亮又無奈,於是薄薄的一本書,我花了十天才看完,太沉重太悲愴。對於作者細膩又深刻的筆觸,彷彿炮火就在身旁,樂音就在耳邊。

 

「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那共和國」的首都塞拉耶佛,屬於狹長的城市,四周丘陵包圍,1984年冬季奧運曾在此地舉行。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在1992年初秘密將部隊派駐在四周山區,宣稱是為保護塞拉耶佛人。於是首都塞拉耶佛遭受屠殺近三年之久,有一萬多人喪生。

 

某一天,大提琴手決定在那條22人因為排隊買麵包而被炸身亡的街道上,演奏22天阿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弔唁死者也慰藉生者。突如其來的戰亂,讓人誤以為過去幸福的日子全是夢境,看似永無止盡的躲避和轟炸,更使人懷疑生或死孰者痛快,每一發子彈射殺的已然不是生命,而是人性的挾持和考驗,逐漸學習到的冷漠、仇恨則狙擊了人們的靈魂,一如滿目瘡痍的街道。音樂可以安撫殘暴的心,終於大提琴手迴盪的旋律,不僅讓城裡的人民,也讓加害者停駐,思索生命裡的尊嚴,那悠揚的音樂引領人們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過去恍若隔世的歲月之中,繁華的街景,幸福的燭光,上班前的親吻,歷歷在目。

 

故事軸線雖然在這位大提琴手身上,但書中透過女性狙擊手若矢、麵包師德拉岡、和一位男性市民齊楠的角度輪流陳述整起事件,在遠藤周作《深河》和李凡納利(O.Z. Livaneli)《伊斯坦堡的幸福》作品中,都可見這樣的敘述方式,好處是能更加適切羅列出參與人物的內心感受,以便一而再,再而三擊潰讀者心房,然而過度使用這樣的兜轉手法並不討喜,因此作者史帝芬.蓋洛威 Steven Galloway將三年的圍城歲月,壓縮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戰爭對於台灣本島五年級之後的國人,雖然一點印象都沒有,然而經由長輩口中、電影、故事裡,我們不難看到炮火的無情。尤其戰亂之中女性所要面對的更是貞節虜掠的恐懼,供養身體基本需求的糧食一餐難求,貨幣或鈔票買不到安全感。著實不懂這樣的哀歌為何會一再的重播,人類科技進步,但是文明的人心當真有進步嗎?或是那只是一種適者生存的藉口?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胡圖族政府軍與圖西族的愛國陣線發生武裝衝突,,從這些歷史經驗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離經叛道與激進;近期北韓再度放話,揚言要加快核武發展,目標並且鎖定夏威夷;歐巴馬出訪中東,在開羅大學向回教世界發表演講,試圖化解美國與回教世界的紛爭,以上種種,對照世人大聲疾呼的和平及人類過往的殺戮傷痕,是否已然出現道德上的僵局?而我們又應該用怎麼樣的心情祈禱世界真正和平!

 

延伸閱讀:《莎拉塔的圍城日記: 塞拉耶佛烽火錄》,並感謝時周文化的飆淚試讀。

http://blog.roodo.com/dali_novel/archives/9127571.html#comment-19382815

DSC0430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