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謊言.jpg

還記得小時候寫作文「我的父親」時,你都怎麼寫嗎?是憑那日常生活以及對他的崇拜;或是僅以模糊印象中的胡言亂語?只要是教課書中“朱自清時代”的學生,一定都忘不了他那篇《背影》,彷彿那是孩提時候對父親高山仰止的另一朝拜,慈祥而溫馨,殷切而感人。

 

本書是作者約翰.伯恩賽(John Burnside)的自傳,筆下他所知有關父親的一生,如何影響他的家人,以及作者日後的個性和人生。說謊是父親掩飾自己曾是棄嬰身份的工具,扭曲的人格也為作者的家庭帶來不堪的回憶,貧窮、酗酒、殘忍的語言〈所幸他不是會動手凌辱妻小的人〉、和可有可無的工作,拼湊出作者零散的童年,當他開始懷恨父親時,也同時怨恨自己,用吸毒和逃學表示抗議,甚至放逐自己、自暴自棄。

 

似乎生命中隱誨的日子總有人大書特書,反觀幸福快樂的人生卻無人留史,迷惘和徬徨都是因為有了邊緣化的家庭,我們一生的錯誤是由父親造成,然後我們也相對影響了自己的下一代。約翰.伯恩賽也寫詩,因此本書讀來文字優美,句句動人,有關失落的回憶錄寫來既沉重又深邃。

 

如果有一天我也嘗試寫下這樣的記憶,描繪的父親恐怕不會是慈愛或溫和、顧家或使人尊敬之流,而是與市售書籍一般,傷痕充盈、稜角銳利。我父親是么子,自小是校園惡霸欺負同儕,長大之後與他的父親學習木工,一身孔武有力,於是母親成了他日後的霸凌對象,記憶裡冷漠是他對待我們的方式,外遇和賭博是他家暴後調劑身心的活動,難忘的回憶是已30多歲的我,替母親說話而被揍;他死前二年我再度因為維護母親而遭他詛咒與國罵。然有次在他過世後與妹妹談起往事,同一父親卻烙印不同的印象,如同作者約翰.伯恩賽對父親所為有滿滿恨意,他的妹妹卻盡了子女應有的責任義務。

 

耶穌說:「或許人們以為我是為世界帶來和平。 他們不知道我是為世界帶來紛爭,火焰、刀劍與戰爭。 一間屋子裡面會有五個人,三個人對抗二個人,而二個人對抗三個人,父親對抗兒子,兒子對抗父親,然後他們將站立,成為獨自一個人。」也許這樣一段話,正適合作者,也適合我與父親的關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